消防信息數據平臺工作人員可以足不出戶,遠程監測消防設施、采集火警火情、操作滅火設備……
11月9日17時,太原某鋼鐵公司的熱連軋廠一車間內產生了過度的濃煙,車間內煙霧感應器即刻發出報警聲;幾乎同時,幾十公里外的市消防信息數據中心的屏幕上也彈出警報,工作人員旋即啟動遠程視頻并打電話詢問險情。一分鐘后火災隱患被排除了。
這是太原市消防安全信息中心里一個很普通的工作場景。通過使用物聯網技術,山西在全國率先搭建起了消防信息數據平臺,將傳統消防工作提升到“智能消防”時代。
物聯網+云計算,造就“耳聰目明”的消防新兵
太原消防安全信息中心的搭建,主要依靠物聯網和云計算這兩項核心技術。
物聯網簡單說,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太原的物聯網消防系統是如何“物物相連”的呢?記者了解到,整個系統大致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
感知層就是已經安裝在建筑物中的火警感應設備、報警監控設備和自動滅火設備。應用層則是消防部門、防火重點部門。網絡層則是通過有線或無線傳輸將感知層的險情隱患信息傳遞到應用層,并將應用層的消防指令傳回感知層。
記者站在中心的大屏幕前,信息中心三層面聯動運行,通過前文中恰巧發生的小險情生動地演示出來:
濃煙產生后,煙霧感應器啟動報警裝置,通過無線通訊將信息傳至中心,中心立刻確定發生煙霧的詳細位置;中心可以直接啟動火災地點的消防水泵等相應的滅火系統及人員救生系統,同時聯系119指揮中心出警。
據研發此套系統的山西通威消防電子公司董事長李曉剛介紹,物聯網信息中心的主機正是依靠“云計算”先進技術,才能正確判斷和處理各種型號感應裝置、報警設備發來的不同信號,應對數量眾多的消防單位和器材,并且在最短時間內將信息處理完畢。
古建筑披上數字防火衣,無人看守的文物可24小時遠程監控、滅火
文物建筑消防,一直是山西消防工作的難點。據山西省文物部門統計,全省地面不可移動文物有3.5萬多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居全國第一。而這些文物多是磚木結構,并且遠離市區,一旦發生火災,損失不可挽回。
物聯網消防技術引入后,山西在太原建立起全省古建筑防火監測平臺,讓該省的文物保護部門和消防部門格外振奮。
據介紹,因為物聯網消防技術的使用,中心可以對很多無人看守的文物建筑進行24小時監控。雖然很多文物地處偏遠山區,但是無線通訊模塊可以及時將文物的消防設施運行狀況和險情隱患傳輸回中心,及時地處理火災隱患。
據技術研發人員介紹,物聯網消防中使用的電力載波技術也對文物消防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首先它能進行漏電檢測,避免漏電火花產生火災。其次它可以設置每日的最大用電量,超過最大值后只維持照明等基本電量,避免電線過熱起火。
提及電力載波技術的好處,太原名剎崇善寺的住持法海長老感觸頗深。山西許多寺廟觀宇因為文物保護的原因,電線安裝不規范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僧侶在日常用電中也存在問題,比如私拉亂接電線、違規使用大功率電器。安裝了監測器后,既消除了火災隱患,又節能環保。
因為氣候原因,山西防火季節風大、雨水少。物聯網消防技術通過安裝在山林深處的森林防火感知設備,如果林中起火、冒煙,感知設備會在第一時間傳回信號,為森林救火贏得寶貴時間。
小成本織就長久防火網,兩年內覆蓋5000處消防單位
太原消防安全信息中心建設始于山西全省的構筑消防安全“防火墻”工程。山西省消防總隊將物聯網技術引進到“防火墻”工程中。試運行兩個月來,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據山西消防總隊工作人員介紹,物聯網消防信息平臺是在現有消防設施基礎上,加裝一個信息模塊,使社會各單位的消防設施融合到一個總網之中,成本很低。
9月以來,山西已在機場、重點廠礦、大型商場、體育場等20家單位進行了物聯網消防的試點。山西省消防總隊將人員密集場所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確定為重點對象,免費配發技術終端設備,梯次化推進這一智能“防火墻”。
據悉,目前山西的平遙古城、五臺山佛教建筑群等世界文化遺產已經確定安裝物聯網消防技術,并擬定了先進的保護方案。2010年底,山西將力爭完成全省大型超市、公共娛樂場所等1000處人員密集性場所消防設施納入物聯網消防信息中心。到2012年底,將覆蓋以人員密集場所和文物保護單位為主的5000處消防單位,織就一張持久的數字防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