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指導重點單位開展微型站建設

圖為指導社區開展微型站建設
內江立足轄區滅火救援實際,有效整合現有社會資源,健全工作機制,按標準、按要求穩步推進微型消防站建設工作,全市應建微型站357家,已建成186家,建設率52.1%,共配備人員1300余人,檢查巡查單位2604家,督促整改火災隱患7000余處,有效提升了社會面火災防控能力。
“覆蓋式”推廣。層層部署。內江市市消防安全委員會下發《關于建設全市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微型消防站及社區微型消防站的通知》,明確建設目標、運行機制、建設標準。支隊層面通過召開兩次冬春火災防控視頻調度會,探討了建設微型站建設的具體工作措施及要求。同時,各縣(區)消防大隊通過召開專題會議、座談會等形式進行了部署,并第一時間向當地政府主要領導進行匯報,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支持和基層配合。細化任務。支隊對現有社區、重點單位志愿消防隊建設情況進行了全面梳理,制定符合實際的具體建設方案,細化量化建設任務、內容和步驟,結合內江市實際,在消防安全重點單位、社區、城市大型綜合體、文物古建筑等場所建設微型站,并明確責任人分片包干推進,出臺具體建設方案及推進表,確保今冬明春火災防控工作結束前微型消防站100%建成。試點帶動。支隊派出工作組對社區和轄區消防安全重點單位進行走訪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選定內江萬達、北京華聯購物中心2家重點單位、東興區鳳凰社區等開展試點建設工作,供全市學習借鑒,通過“試點帶動”的模式,全面帶動微型站建設工作。過程中,依據我市實際,在城市大型綜合體內江萬達廣場創新提出了微型消防分站和微型消防衛星站的概念,既以消防控制室微型站為中心,每樓層設置微型分站或衛星站,對整個防控區域形成無死角覆蓋。
“規范化”建設。規范標準。結合轄區實際制定了消防安全重點單位、社區微型站建設標準,從建設原則、人員配置、站房器材、日常管理等方面逐一進行細化,要求重點單位要按照不少于6人的建設標準建立微型站站隊伍,并設立站長、副站長、消防員、控制室值班員等崗位;要求社區微型消防站應確定1名人員擔任站長,確定5名以上接受基本滅火技能培訓的保安員、治安聯防隊員、社區工作人員等兼職或志愿人員擔任隊員。在嚴格按照標準建設的基礎上,根據微型站撲救初起火災需要,優化配置滅火和通信器材,確保微型站發揮實效。規范運作。以救早、滅小和“3分鐘到場”撲救初起火災為目標,要求微型站實行24小時值守制度,明確站長負責組織統籌日常管理、訓練等職責,消防員負責撲救初起火災、開展熟悉演練、參加防火巡查等職責,控制室值班員熟悉滅火應急處置程序、掌握自動消防設施操作方法等職責。規范管理。制定完善微型站日常管理、防火巡查、值守聯動、學習訓練、考核評價等管理制度,明確站長、隊員、消防控制室值班員等各類人員工作職責。同時,支隊、大隊不定期、不間斷的對全市微型站建設、運行、管理情況進行檢查指導,全面掌握建站情況,不斷完善微型站運行管理機制。
“大協作”運行。幫扶指導建設。將微型站管理納入消防監督員日常監督、管理內容,實行分片、定點、包干責任制,對微型站建設過程中人員配備、日常管理、裝備器材保養、防火巡查、宣傳教育等工作進行全程指導幫扶。其中,資中縣還為轄區5個鄉鎮及社區微型消防站發放消防摩托車和隨車器材。截止目前,共計組織重點單位、社區、鄉鎮負責人共計200余人參加了微型站建設培訓,對建設標準、要求進行了宣講指導。聯勤協同作戰。立足聯動、聯訓、聯勤制度,督促微型站組織開展日常業務訓練、單位“六熟悉”、滅火救援演練等技能訓練,不斷提高撲救初起火災能力。結合消防區域聯防工作,整合微型站點多、線長、面廣資源優勢,將微型站納入滅火救援聯勤聯動體系,加強與微型消防站的聯系、聯合演練和實戰調度,定期組織開展交流學習、檢查指導等活動,實現統一調度指揮,提高協同作戰能力。考評督查推動。將微型消防站建設作為各大隊業務檢查考評、政府消防責任制檢查考評的重要內容,建立完善分析、檢查、督導工作機制,對開展情況好的單位通報表揚,對推動不到位的單位和責任人進行通報批評,全面加快推進微型消防站建設進度。